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90-91版
文章字数:1357
  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虽说有安全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加持,但是在他看来,安全工作无小事,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只有深入基层,真实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一线工人的想法需求,才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赵亚鹏将理论知识与现场经验相结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文件夹里大大小小20余张荣誉证书就是他一路走来的最好证明。
  转战卡拉 奋战危岩体
  每天清晨太阳还未爬上山岗,赵亚鹏就已经到达了大碧沟桥头,卡拉水电站左岸边坡从Z1区至Z4区,步行需要长达7个小时,而这蛇形的便道已成为他的另外一个家,每步台阶,每条栈道,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苏师傅,今天钻到多少米啦?”沿着大碧沟往上,到达的第一个工作面就是坝前系统开挖支护区,该区整体坡面破碎,坡面40米以上的深度还发育着宽大裂隙和空腔,因此,这块危岩体的施工安全与支护也成了赵亚鹏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
  “要问清楚心里才踏实呀!危岩体施工容不得半点马虎,一方面通过钻孔可以粗略判断边坡内部岩体走向及岩石发育情况;另一方面获知钻孔数据后,我们通过‘一长三员’制度,集思广益,迅速发现问题并及时高效解决……”一聊起施工,他就有讲不完的话。
  一般经过长达3个小时的攀爬,就能到达2420米高程休息平台,营地内热气腾腾的饭菜也通过缆索吊运到了半山腰。对于顶着烈日爬了一上午山的众人来说,没有什么是比喝一口甘甜的矿泉水和吃一顿饱饱的高热量午饭更美好的事儿了,可赵亚鹏却对这些饭菜提不起劲,随便对付了两口,又背身走向了旁边的Z3-17危岩体。
  Z3-17危岩体的情况很复杂,是卡拉枢纽区左岸危岩体治理的一个典型代表,正常情况下锚索孔两天就能完成一个,而在这里一个孔可能就得钻上两个月。
  “两个多月的时间内,现场工人走了一批又一批,可工人能走,我们不能走,肩上担负着的责任,容不得退缩。”
  说到这儿,赵亚鹏长叹了一口气,那紧锁的眉头更是展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从杨房沟水电站转战卡拉水电站后,赵亚鹏主要负责卡拉大坝枢纽区左岸危岩体施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心里明白,变的只是地理位置,不变的是坚持与担当。
   双向奔赴 携手水电情
  “喂,媳妇儿,我在危岩体边坡上……”
  “我这会儿要去趟危岩体,一会儿回去给你说啊……”赵亚鹏和孔鑫鑫虽然同在卡拉水电站项目,但是每天基本上靠手机沟通。
  他俩一个在杨房沟办公,一个在卡拉营地办公,相隔30多公里,驱车半小时也能到达。但常常因为各忙各的工作只能周末休息见上一面,同事打趣儿地说,“他俩都热爱工作,确确实实谈了个卡拉和杨房沟的异地恋。”
  赵亚鹏和孔鑫鑫是大学同学,在学校相遇、相识、相爱,毕业后一起进入水电七局,他们互相陪伴,一起见证了雅砻江流域的春夏秋冬,历经了2700多个日日夜夜,从甜蜜的校园恋爱到如今成为水电夫妇。
  与平常的恋人不同,他们的爱情故事,并不是每天一起吃饭、逛街、看电影,也不是黏在一起在“单身狗”同事面前“撒狗粮”,更多的是忙碌工作时的理解和包容,难得周末见一面的安心和踏实,相互鼓励监督考过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欣慰和喜悦。
  “我们俩很少能同时休假,一年只能回一两次家,这次特意请假回家办婚礼,工作上的安全需要守护,她和家庭也需要……”赵亚鹏欣喜中带着一丝歉意。
  傍晚时分,在岩壁上追赶日落,用脚步丈量雅砻江流域的高山河谷,赵亚鹏的身影映射在危岩体边坡上,渺小而又高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湖畔路南段356号   版权所有: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京ICP备 11043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