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78-79版
与钢筋砼为伍的三年
文章字数:851

  姓 名:朱松松
  毕业时间:2020年7月
  毕业学校:太原理工大学
  工作单位:卡拉水电站大坝工区项目部
  我叫朱松松,现在任卡拉水电站大坝工区项目技术部副主任。自毕业进入水电七局一分局以来,已在凉山深处的雅砻江畔度过了3年多的光阴。参加工作这几年,很早就想写点东西,心得也好,总结也罢,都是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
  刚接触工作的时候,我被分配到杨房沟水电站大坝工区技术部,那时候正处于大坝浇筑高峰期,我每天的工作任务很简单,白天背着油漆和卷尺对照图纸检查钢筋尺寸和间距。从大坝左岸走到右岸、再从右岸走到左岸,单程半个多小时的路途上,我的身上是水、脚下是砼、头上是灰、鼻子里是油漆。“一个人,一个袋,混凝土里整天晒!”我曾这样打趣自己。
  2020年年底大坝混凝土封顶,我被抽调至集鱼鱼道和导流隧洞进行现场技术服务工作,接触到集鱼鱼道那复杂的结构,我才发现钢筋混凝土的魅力。从图纸到现场,我将那平面的简单线条在脑海中完成建模,并与现场实施进行相互印证;从现场到图纸,我发现了一些理想的设计结构,在现场却难以实施。设计图纸、施工方案、施工规范和设计规范相互交集、佐证,就在这繁琐的工作过程中,我慢慢喜欢上了那各式各样的线条。
  而当卡拉水电站开工的时候,技术部门清一色的新员工,让我这个工作未满三年的小伙儿也成了“老员工”。面对领导询问谁愿意来接手危岩体和卡拉大桥的时候,我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任务。高陡的危岩体群,商务和技术问题很严峻;跨专业大跨度的现浇拱桥,更是让我两眼一抹黑。从现场技术服务到重难点协商解决,从对上、对下计量再到商务问题沟通协商,“问、查、学、听”四个字贯穿了我去年一年的生活,我用那100多个鏖战至鸡鸣的夜,换来了面对一切问题的自信。我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间像那无情的流水,朝朝暮暮间滚滚东去。10多年的校园生活已渐行渐远,而长久的工作故事才刚刚开篇。工作和学校的生活存在很大的不同,可也有其相同的地方,那就是永不停止地学习和努力,我也势将在学习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永不停步,用我的努力让本不存在的光阴充满意义。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湖畔路南段356号   版权所有: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京ICP备 11043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