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68-69版
文章字数:2819

心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及考核办法;指导企业二级单位不断完善媒体融合方面的人员配备、素质提升、奖惩机制等工作;加强融媒体中心与其他职能部门、与二级单位相关部门的沟通配合,明确各部门在推进融媒体建设方面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内容,激活企业媒体融合“内动力”。
  (三)强化技术应用,激活宣传动能
  媒体从简单相加到互通相融,首先就是要打破现有企业内部媒体之间的垂直管理现状。国有企业各级单位数量众多,内部媒体阵地数量多、种类全,在新闻传播方面有相当优势,但也带来了协同管理上的困难。
  国有企业要投入必要的资金,紧盯先进技术发展前沿,依托“互联网+新媒体”,逐步建立“分层分类指导、系统集成联动”的媒体融合传播新格局。要加强大数据、用户分析等智慧化技术应用,加强用户习惯和偏好研究,强化媒体与用户的连接,优化用户互动体验,打造更多更优质的平台和内容。要以市场化机制引入新的技术,在适用前提下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驱动融合发展。
  中国电建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以可视化引擎技术为展现支撑,以图表、排行榜、时间轴、事件脉络图、词云等方式展现各媒体平台中的数据,使舆情监控、信息汇聚、指挥调度、生产发布、传播影响力分析等各类数据视图能够被直观、动态、高效地展示、监控和查看,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实现全媒体报道指挥管理一体化。
  (四)强化模式创新,重建传播格局
  总部统管,一体运营。通过搭建一套媒体融合技术系统,总部为“中央厨房”,设立融媒体指挥平台,自上而下融合各级公司的内容资源,实现各层级信息畅通、节约资源配置成本、提升生产效能、确保传播时效。中国电建集团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通过融媒体指挥平台“统一报道部署、统一策划主题、统一组织采访、统一编发稿件”,实现集约化、全媒体化运作,达成总部统管、过程指导、精准管控、实时监控,杜绝了媒体融合中的“四不对称”。
  系统联动,多级融聚。聚拢社会各方资源,形成融合发展合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由此大幅提升彼此生产效率、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打造总部与子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主流媒体的新型合作模式,出“爆款”、出“精品”,实现“借船出海”融合传播。一方面,积极“走出去”。水电七局组织航空工业成飞、成都飞机研究所、七化建、中国五冶、中国网安成都十余家国有企业,一起进行融媒体作品评比,并通过微信建立沟通群,互相交流融媒体中心建设心得体会,在企业与企业间形成融媒体发展竞争、互助的氛围,携手并进,共享融合发展红利。另一方面,积极“请进来”。水电七局先后邀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等深入现场采访,主动与国内外各级主流媒体、新闻记者联系合作策划主题活动,共同打造融媒体作品“爆款”。如:与巴基斯坦当地最受欢迎的电视台GEO TV,合作策划组织巴沙大坝标项目“云”公众开放日活动,浏览量破300万、巴基斯坦电视台收视率达6%,呈现真实鲜活、生动立体的中国企业精神,达到与当地社会、公众群体共同和谐发展的目的。
  (五)强化队伍建设,赋能人才转型
  培养一支有活力的全能型全媒体人才队伍是媒体融合中的关键环节。可以从内部挖掘发展、外部招聘引进、培训升级三个方面做出尝试。制定新媒体人才发展战略规划,让“融媒体发展通道”更清晰、更明确、更畅通,增加新媒体职业吸引力。鼓励员工加强新媒体相关知识的学习探索,以内向培养的方式,通过项目制学习、业务实战、跨界联合培训等手段拓宽人才培育渠道、增强人才培训力度,引导内部员工建立全媒体产品观念,帮助他们实现转型升级,向全媒人才靠拢。
  水电七局通过定期举办新闻宣传培训班、实施轮岗制度、实行对口联系人制度、有针对性阶段性地为二级单位答疑解惑、送培训到一线、邀请外部专家“现身说法”“一对一评估指导”“实操培训”,及参加外部单位开展的学习研讨班等活动,打造人才成长快车道。建立起超百人的“三支队伍”和网络评论员团队,培养了250名记者、通讯员,并在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尼、尼泊尔等国聘用会中文的当地雇员作为“洋记者”,以人才为基,构建立体化、国际化传播格局。
  (六)强化目标导向,清晰传播定位
  “被看到”“被关注”“被需求”“被推荐”是企业融媒体建设、新媒体平台运营的直接目标,需要从平台建设和内容支撑两个方面达成。
  平台建设方面,伴随互联网技术更新演化,国有企业纷纷进驻如抖音号、头条号、人民号、央视频等媒体平台中,平台上的建设呈现全面覆盖的态势,容易分散精力,应考虑重点培养、差异式发展。由于当前网络人群大部分都是年轻群体,对图像、视频等资源比较感兴趣,可以选择平台管理规范、人员使用数量较大、发展模式比较成熟的视频、图片平台为主。
  内容供给方面,应增加媒体平台“可看性”,制作符合各个层次阅读需要的内容。首先,国有企业新媒体平台要聚焦职工需求,聚焦生产生活,挖掘新故事、新角度,可以通过悬念设置、追踪报道等手段,“拿捏”读者“兴趣节奏感”,打造一个好看又好用、用心为职工、为读者服务的新媒体形象。其次,新媒体平台不能像传统媒体那样,成为“单一声音”的广播器,要多聆听读者声音、多把“话筒”交给一线职工,通过封闭式解答或开放式讨论的形式,把职工团结到共同助推企业经营管理的队伍中。第三,提高内容准确有效性,减少沟通壁垒。准确、有效的官方语言是增加权威性、提升工作效率的法宝,但在新媒体运营中,往往会变成与读者间的“沟通壁垒”,所以要善于将“官方话语”转化为读者喜闻乐见语言风格、“故事结构”等。例如通过“一图解读”“数读发展”“xx故事”等方式,将繁多的会议文件精神简短精炼的解读,冗长的“企业、职工故事”趣味横生的“演绎”。
  (七)落实传播责任,助力传播实效
  “量变”必定引起“质变”,尤其在传播推广方面。读者对每一篇推文、视频等新媒体作品的点赞、转载、评论等,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传播效益。企业要善于利用行政手段和机制设计,明确员工传播责任,下达传播任务,监督传播任务落实,助力传播行为。中国电建不断完善“三支队伍”建设,着力打造“网络评论员”,带头转发评论点赞,向周边辐射。

  五、坚持守正创新,妥善处理三个关系

  推动国有企业媒体融合发展,涉及机制体制、平台打造、资源调配等多个方面。应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流量与质量的关系。传播流量对互联网平台有重大意义,高流量往往意味着高曝光率、高关注度。宣传工作者若因追求流量而忽略导向,则会削减和贬损国有企业的权威性和品牌形象。必须时刻坚守的政治立场、舆论影响和价值取向,向质量要流量。既要用好变量,创新不止,又要坚守常量,守正不渝;既要面对现实,拥抱流量,又要仰望星空,锚定价值。
  (二)快与慢的关系。传统媒体以天计算,新媒体则以秒决胜。“快”成为媒体竞争的重要砝码。但一味的强调“快”,容易忽略“慢”的好处。在实践中,根据新媒体端和传统端的特点特性一体策划,兼顾快与慢的要求。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优势,将其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湖畔路南段356号   版权所有: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京ICP备 11043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