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变绿洲
文章字数:1223
项目场平施工中 刘忆 陈曦文 毛樱
行走在广阔的腾格里沙漠,沙丘起伏,一望无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如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寂寥也如是。
沙漠,在人们以往的印象里都是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一番景象。随着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的部署,我国第一批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陆续开建,开启将太阳能开发与沙漠治沙有机结合万亿级“蓝海”市场,使沙漠生“金”、生绿、生水,让沙漠变绿洲成为可能。
开启征程 “黄+蓝=绿”的探索
从甘肃武威向着腾格里沙漠一路行进,随着越来越深入光伏治沙项目场址,路边的植被也越来越少,车辆像一叶扁舟驶入了黄色的沙海,随着起伏的道路颠簸摇曳,用中国电建凉州区20万千瓦光伏治沙基地EPC项目员工王飞的话说:车都在跳远。
“震撼,这是我来这里的第一感受!”水电七局项目技术负责人肖铧说道。“干过水电、铁路、地铁,但从来没有哪个项目地幅这么辽阔—— 将近6500亩!以前是一片错落起伏的沙丘,现在是整齐排列的光伏板。”
“第一次”,确实是这个项目团队的关键词。第一次驻地在沙漠,第一次干光伏项目,第一次搞沙漠治理……
从水利水电到铁路、市政,再到光伏基地新能源开发,是底蕴深厚的国之大企,也是新兴领域的异军突起,他们的突破和探索从未停止。
光伏治沙项目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通过光伏板上太阳能发电,板下撒播沙生植物的方式,达到既投产新能源,又治理沙漠化的双重功效,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是节能、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战略发展重大项目。
“项目施工在经历了迁址、疫情停工、光伏组件价格大幅波动等一波三折的不利情况后,终于如期顺利推进。”项目负责人周建辉非常轻松地描述着工作开展情况,但他戒了两年的烟,来光伏项目后又抽起来了。
“项目前期一周两到三次基地内部对标、一月一次外部学习,搜集研读相关文献、规范,避免走弯路;把我们干基础处理、轨道交通的经验和韧劲用在攻克光伏治沙上来,不仅快速适应了沙漠环境,还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冻土环境里,完成月1.52万根桩的佳绩;组件安装阶段单日安装量高达10兆瓦。业主两次发来贺信夸赞我们:攻坚克难,能打硬仗,大局风范!”周建辉难掩自豪。
“现场换市场,标杆树品牌。”这个只有18个人的团队用信念和行动坚守着“创优质工程,保优质履约”的目标任务,正以势如破竹之势开拓一片属于他们的新“光”天地。
科学治沙 科技为绿色加持
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7.46%,防治荒漠化、生态修复荒漠化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治沙,刻不容缓;低碳,势在必行。如果二者能结合起来呢?
七局人在凉州区光伏治沙项目大胆尝试、科学探索。项目主创成立了植被协同固沙生态修复技术及示范科研项目团队,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裴向军教授团队合作,对治沙区植生层构建修复技术、治沙区生态固沙实施工艺及装备等进行研究,全力为光伏治沙区植被恢复提供技术支撑。
一排排2米多高的光伏电板相当于高立式沙障,当风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