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19版
排兵布阵“211”
——以技术支撑助力成都地铁19号线建设
文章字数:1526
    龙双区间中间风井施工现场

    双流机场站2航站楼站基坑开挖

  侯丽芳 夏睿
  四川成都双流机场自通航以来,作为对外交往的门户,坐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满足人们对更加舒适高效的出行需求,成都地铁19号线的建设从规划变为现实。
  水电七局成都地铁19号线二期工程土建2工区项目部承建“一站一风井一区间”,即双流机场2航站楼站、龙双中间风井、龙桥路站~双流机场2航站楼站盾构区间。作为衔接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的重要轨道交通线路,运行速度最快将达到160公里,对成都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重大意义。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项目部通过“两优一新一提升”,让“两场”完美联动,推动交通互联升级,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
   步步为营
  “施工中,我们通过‘优质’策划、施工‘优化’变更、新工艺工法的应用以及安全质量管理提升,在履约过程中打造项目管理‘211工程’,实践总结自身‘两优一新一提升’措施的落实落地,取得良好效果。”项目负责人张伯夷介绍。
  双流机场2航站基坑紧临高铁站厅、多栋机场楼房和重要保障设施。其中,在车站北端有一条西南空管局的专用通讯线、空军专用光缆,空管至市区、双流所有对外联系干线等多家单位数据传输链路、综合管廊横跨车站结构……燃气、电力、通讯、雨污水这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犹如外科医生打开胸腔后看见的那一条条血管和神经,稍有不慎,就会让机场瞬间“瘫痪”。
  项目部不敢轻举妄动,逐一拜访属地政府及成都机场集团等100多个管理部门,了解管理要求、所需资料及上报流程;为保证地下错综复杂的管线安全,对机场范围内每个井盖逐一排查、每根管线逐一梳理、每家产权单位逐一核对。坚持争时间、保节点、降成本原则,“量身定制”方案,逐个击破瓶颈问题。
  协调负责人裴亮打趣道:“业主组织召开各类协调会,多达70余次,整整记满7个笔记本”。
  车站主体施工打围需要占用双流机场地面停车场1300多个车位,为总车位数量的一半,既要不影响机场正常运转,还要满足各方要求,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他们反复研究施工图纸,根据机场实际情况,制定出12种还建方案。最终以“地面新建+地下改造”的方式,妥善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经历一年四个月的艰难推进,2021年9月8日,车站二期围挡全面打围,双流机场站终于按下“启动键”。高峰时期,现场共有1200多人同时施工,项目部以日均出土2000方、浇筑一块板的速度,刷新成都地铁的施工纪录。
  2021年10月12日,主体结构围护桩施工完毕;2022年4月20日,主体结构基坑开挖完成;4月30日,主体结构底板全部完成;6月26日,主体结构顶板全部完成。
  一串串数字,沉淀下时间的脚印。
  技术赋能
  龙双区间是全线唯一一个穿越双流、武侯、机场三个行政区域的盾构区间,总长9559单延米。区间施工共涉及2项特别危大,38项超规模危大工程。穿越地铁2处、高铁1处、住宅及办公楼31栋、河流干渠4处、市政道路及高速公路5处等,1/3的区间位于风险极高的复合地层内。
  “按照以往经验,地铁领域的建构物注浆加固一般都采用传统袖阀管法,由于操作过程实质为纯压式注浆、浆液不能在孔内有效循环,效果很不理想。”项目技术负责人聂华介绍。
  项目部头脑风暴,将水利水电施工中成熟的“预设花管模袋分段阻塞灌浆法”首次引用到地铁施工领域,实现对覆盖层分段、多次循环注浆,单位注入量较袖阀管有巨大提升,确保地层快速加固,避免穿越各类建筑物的安全隐患,加快施工进度,综合效益显著。
  基于此,研究发明专利《一种盾构隧道注浆加固施工工艺》,形成标准,总结出《地铁隧道近接建构筑物施工地层加固工法》,为类似项目施工积累经验。
  在成都地区,地铁盾构区间开仓换刀均采用地面打设降水井,降水至刀盘中心线以下再进行常压开仓的方式进行。在富水砂卵石地层掘进时,平均300~400米需进行一次开仓检查刀具,当开仓位置周边地下管线复杂、建构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湖畔路南段356号   版权所有: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京ICP备 11043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