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渊薮—— 两汉长歌
文章字数:2132
胡志远
自汉而至六朝,前后共历八百余年。这期间的诗歌,对比先秦诗歌有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为唐代诗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波澜壮阔的八百年里,无数英杰豪士用诗表达自己的功业理想,或慷慨长歌,或悲声低吟。同时也将自己写入了这个时代。
自然,这一段时光也为唐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养料:汉魏建安的悲壮风骨、从两晋以来不断发展的声韵理论、六朝南国的凄美婉约、以及北地的鼓角横吹。不仅如此,还有在这八百年中无数天骄人杰在这片大地上书写的一首首无言的诗歌。
所以,汉魏六朝诗也是读诗之人不能错过的一部分。在这其中,自汉至魏,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因事而歌、刺奸疾世的汉乐府,言温且丽、情深以远的古诗十九首,慨当以慷、爽朗刚健的建安风骨。无疑是最值得我们反复去体会、吟咏的。
在文学史上,把从汉朝建立到三分归晋的这一段历史时期统称为汉魏时期,因为三国时,曹魏文学昌盛,而蜀吴则颇为冷落,所以以魏代称三国。
在这一时期,五言诗从产生走向繁荣,并很快取代了先秦时诗经的四言诗和楚辞的骚体。同时,七言诗也开始取得初步发展。而自此之后,五言与七言诗都一直是汉民族诗体的主要形式。因此,我们便以时间为轴,一探汉魏风骨的前后因果。其中第一个阶段,便是西汉与东汉,即两汉时期。
经历了诗经、楚辞两大源头分别发展的中国诗,在汉代,逐渐合流。恰如万里长江由岷江、金沙江汇于宜宾合江门后,奔流浩汤,再无停歇。
随着秦统一六国,并在秦末战争中与六国旧贵族一同覆灭,为中华大地上绵延几百年的国仇家恨划上了一个惨烈的句号。在废墟中重生的汉朝,则不同于秦国,而是选择接纳了多种文化,就诗歌来说,汉诗广泛运用了诗经中的赋、比、兴,同时也囊括了楚声南韵。
无独有偶,在今后的时光中,这样的融合还会发生,也让中国诗一次次攀登上文学的顶峰。
两汉之诗,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乐府诗和文人诗。武帝时设乐府采集全国歌谣并配乐演唱。因为乐府效诗经采民声而成诗,所以,汉乐府也带有鲜明的民歌特点:朗朗上口、活泼自然。讥时政则借比痛陈,写爱恨则道尽断肠。同时,汉乐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尤其是特别多的篇章来描写普通人民的生活。它们有的描写人民的贫困,如《妇病行》、《东门行》,有的描写战争和徭役对民众的摧残,如《十五从军征》、《战城南》,有的描写在封建礼教下对弱者的欺压,如《孔雀东南飞》、《孤儿行》。而如《陌上桑》、《上邪》等则抒发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的赞叹。
总而言之,汉乐府为后人拉开了时光的大幕,能让我们一窥那个威服四海的帝国之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汉乐府在中国诗歌史上,上承十五国风,下启北朝民歌,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劳动人民发声,从而散发出了不朽的辉光。
许多文人在汉乐府的影响下,采用五言歌行或杂言等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和下层人民的痛苦,控诉那些欺压弱小的当权者,同情被迫害的弱小者。这种诗体从汉到清,一直有着蓬勃生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一个很特别的现象。
时间的长河继续奔腾向前,汉帝国经历了独以强亡的悲壮,光武帝的力挽狂澜,明章二帝的励精图治,但由于并未解决土地兼并、吏治败坏等弊病,东汉的政治风气日渐黑暗起来。外戚与宦官交替弄权,党锢之祸席卷天下。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朝不保夕、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下。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又进一步加剧了游宦在外的士子们的思乡怀人之情。最终结出了如《古诗十九首》、《托李陵苏武诗》等累累硕果。
汉代无名氏的古诗,到南朝时尚存六十余首,萧统编《昭明文选》时,收录了其中十九首,统称为《古诗十九首》。《文选》中又收录了几首相传为李陵、苏武相别时所写的诗,据后人考证,这些诗均为东汉末期文人所写,假托李陵、苏武之名而已。
当我们在深夜独处之际,细读这些千年以前的诗歌,就会发现,它们仍然可以让我们掩卷落泪,这些诗歌用最可以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的情感—— 羁旅思乡之念、时短行乐之意,用温润似水的轻语,抒发这些每每想起便令人悲歌长叹的感情。无愧于钟嵘在《诗品》中给出的“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评价。而《托李陵苏武诗》则着重描写了朋友离别时的感伤:“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的地理阻隔,和“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的黯然伤神。共同促成了“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丝竹厉清声,慷慨有余哀。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俯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的泣下沾襟。“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正与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似。但较之王诗的清爽明快,它所传达更多的却是袅袅难尽的黯然怅意。这也正是汉末的黑暗时局与大唐的盛世长歌的一种无奈的对比。
两汉共计四百余年,在中华大地上深深地镌刻了汉这一民族符号。两千载沧海桑田,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汗青书简之中听到独属于大汉的慷慨悲歌。一位位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一件件心向往之的英雄事迹,一场场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宏大胜利。这些都是汉帝国的雄浑气魄。同样,那些戍边卫国的老卒、陌上采桑的少女、宦游在外的士子……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才构成了我们这个璀璨无比的文明。
今日读诗,也正是为了同千年以前的古人,如朋友一般交谈,或侃侃而谈,或徐徐图之,或酣畅淋漓,在诗歌之中、在历史长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文化魅力传承不止。
自汉而至六朝,前后共历八百余年。这期间的诗歌,对比先秦诗歌有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为唐代诗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波澜壮阔的八百年里,无数英杰豪士用诗表达自己的功业理想,或慷慨长歌,或悲声低吟。同时也将自己写入了这个时代。
自然,这一段时光也为唐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养料:汉魏建安的悲壮风骨、从两晋以来不断发展的声韵理论、六朝南国的凄美婉约、以及北地的鼓角横吹。不仅如此,还有在这八百年中无数天骄人杰在这片大地上书写的一首首无言的诗歌。
所以,汉魏六朝诗也是读诗之人不能错过的一部分。在这其中,自汉至魏,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因事而歌、刺奸疾世的汉乐府,言温且丽、情深以远的古诗十九首,慨当以慷、爽朗刚健的建安风骨。无疑是最值得我们反复去体会、吟咏的。
在文学史上,把从汉朝建立到三分归晋的这一段历史时期统称为汉魏时期,因为三国时,曹魏文学昌盛,而蜀吴则颇为冷落,所以以魏代称三国。
在这一时期,五言诗从产生走向繁荣,并很快取代了先秦时诗经的四言诗和楚辞的骚体。同时,七言诗也开始取得初步发展。而自此之后,五言与七言诗都一直是汉民族诗体的主要形式。因此,我们便以时间为轴,一探汉魏风骨的前后因果。其中第一个阶段,便是西汉与东汉,即两汉时期。
经历了诗经、楚辞两大源头分别发展的中国诗,在汉代,逐渐合流。恰如万里长江由岷江、金沙江汇于宜宾合江门后,奔流浩汤,再无停歇。
随着秦统一六国,并在秦末战争中与六国旧贵族一同覆灭,为中华大地上绵延几百年的国仇家恨划上了一个惨烈的句号。在废墟中重生的汉朝,则不同于秦国,而是选择接纳了多种文化,就诗歌来说,汉诗广泛运用了诗经中的赋、比、兴,同时也囊括了楚声南韵。
无独有偶,在今后的时光中,这样的融合还会发生,也让中国诗一次次攀登上文学的顶峰。
两汉之诗,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乐府诗和文人诗。武帝时设乐府采集全国歌谣并配乐演唱。因为乐府效诗经采民声而成诗,所以,汉乐府也带有鲜明的民歌特点:朗朗上口、活泼自然。讥时政则借比痛陈,写爱恨则道尽断肠。同时,汉乐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尤其是特别多的篇章来描写普通人民的生活。它们有的描写人民的贫困,如《妇病行》、《东门行》,有的描写战争和徭役对民众的摧残,如《十五从军征》、《战城南》,有的描写在封建礼教下对弱者的欺压,如《孔雀东南飞》、《孤儿行》。而如《陌上桑》、《上邪》等则抒发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的赞叹。
总而言之,汉乐府为后人拉开了时光的大幕,能让我们一窥那个威服四海的帝国之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汉乐府在中国诗歌史上,上承十五国风,下启北朝民歌,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劳动人民发声,从而散发出了不朽的辉光。
许多文人在汉乐府的影响下,采用五言歌行或杂言等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和下层人民的痛苦,控诉那些欺压弱小的当权者,同情被迫害的弱小者。这种诗体从汉到清,一直有着蓬勃生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一个很特别的现象。
时间的长河继续奔腾向前,汉帝国经历了独以强亡的悲壮,光武帝的力挽狂澜,明章二帝的励精图治,但由于并未解决土地兼并、吏治败坏等弊病,东汉的政治风气日渐黑暗起来。外戚与宦官交替弄权,党锢之祸席卷天下。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朝不保夕、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下。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又进一步加剧了游宦在外的士子们的思乡怀人之情。最终结出了如《古诗十九首》、《托李陵苏武诗》等累累硕果。
汉代无名氏的古诗,到南朝时尚存六十余首,萧统编《昭明文选》时,收录了其中十九首,统称为《古诗十九首》。《文选》中又收录了几首相传为李陵、苏武相别时所写的诗,据后人考证,这些诗均为东汉末期文人所写,假托李陵、苏武之名而已。
当我们在深夜独处之际,细读这些千年以前的诗歌,就会发现,它们仍然可以让我们掩卷落泪,这些诗歌用最可以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的情感—— 羁旅思乡之念、时短行乐之意,用温润似水的轻语,抒发这些每每想起便令人悲歌长叹的感情。无愧于钟嵘在《诗品》中给出的“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评价。而《托李陵苏武诗》则着重描写了朋友离别时的感伤:“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的地理阻隔,和“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的黯然伤神。共同促成了“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丝竹厉清声,慷慨有余哀。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俯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的泣下沾襟。“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正与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似。但较之王诗的清爽明快,它所传达更多的却是袅袅难尽的黯然怅意。这也正是汉末的黑暗时局与大唐的盛世长歌的一种无奈的对比。
两汉共计四百余年,在中华大地上深深地镌刻了汉这一民族符号。两千载沧海桑田,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汗青书简之中听到独属于大汉的慷慨悲歌。一位位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一件件心向往之的英雄事迹,一场场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宏大胜利。这些都是汉帝国的雄浑气魄。同样,那些戍边卫国的老卒、陌上采桑的少女、宦游在外的士子……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才构成了我们这个璀璨无比的文明。
今日读诗,也正是为了同千年以前的古人,如朋友一般交谈,或侃侃而谈,或徐徐图之,或酣畅淋漓,在诗歌之中、在历史长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文化魅力传承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