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财务共享模式下施工企业境外 财务人员的发展之路
文章字数:1922

王绍兵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财务共享模式应运而生。财务共享是近年来的热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进入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工程施工企业走出国门,海外业务日益增长。但是新冠疫情的肆虐,海外各国呈经济萧条趋势,作为非强势施工企业拿到工程尤为困难。在新浪潮与疫情的双重冲击下,财务工作岗位呈减少趋势,境外财务人员更是面临着转型与发展的问题。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境外财务人员转型思路与持续发展的现实可能。
【关键词】财务共享境外财务人员 发展
财务共享模式概述
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典型的集中式组织模式,将从事标准化财务工作的财务人员从企业下级各分公司、分部门中分离出来,归属到财务共享服务中,以实现财务人员集中化的新模式。财务共享服务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为依托,将业务系统、财务系统与管理系统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形成业财一体化的高效共享模式。在此新模式下,企业能够避免在不同地区分公司和项目部都设置配套的财务人员造成的资源浪费,从而降低人工成本。同时可以减少信息传递中间环节,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操作,有效提升财务决策效率、控制风险、改善服务水平。由此可见,财务共享是一种必然趋势,在不久的将来,会推广到更多的企业中去。当然这对财务人员的技能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转型提升已势在必行。
施工企业境外项目财务人员发展现状
(一)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是以项目部为单位,根据项目规模配置若干名财务人员,受人员配置、工程规模以及项目自身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各项目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无法充分发挥现代财务管理的作用。而财务人员大多从事基础性工作,在项目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业务重复且单一,现有业务能力能够满足需要,不能推动其提升业务知识,从而业务水平逐渐落后于时代。加之财务人员晋升通道有限,大多数还是在财务系统内部,晋升机制的不成熟也造成了财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自我提升意愿不强,整体素质提升较为缓慢。
(二)施工企业走向国际,主要业务仍是以承包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为主,而发达国家基建已经相对完善且可发展性小,能够进驻的国家都相对落后。尤其是以水电业务为主业的施工企业,多数业务主要分布在较偏远的地区,对外通讯条件较差,这就造成了财务人员与外界相对隔绝,财务人员之间缺乏“内卷”与横向可比性,与施工企业国内项目优胜劣汰、激烈竞争的现象存在鲜明对比。因此,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部分境外财务人员不重视财务专业能力的提高,进一步与境内财务环境脱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因为财务人员常年在境外工作,需按照企业管理要求才能定期休假。疫情之后,受境内外疫情防控政策影响,境外人员休假时间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休假时间与相关职称资格考试时间也很难得到有效匹配。
(三)在现有施工项目运转过程中,大部分财务人员参与项目建设少,财务部门也往往作为事后辅助执行部门,仅仅是对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行为进行记录,简单的完成记账工作。没有作为管理人员的意识切身参与到项目经营管理中去,对于施工企业涉及的工程物资设备、合同、造价概预算等方面情况均不了解,未能起到引导前端业务驱动作用,而事后风险传递到财务时已时效性不足。在这样的模式下,财务部门无法起到做好风险防范、提升项目内控质量的作用,财务人员的产出价值也无法量化、展示和被认同,可替代性高。
(四)参与国际工程项目建设,语言能力是必备条件,但是境外财务人员大部分无法做到语言精通,因此不能准确地了解所在国会计准则法律法规等。在外账业务处理中,需要借助当地外账会计和会计师事务所来协助完成,在应对所在国审计过程中更是捉襟见肘。现在许多施工企业已经在大力提倡属地化管理,同时海外各国财务行业也都相对成熟,尤其是在东南亚等华人占比较大的国家,华裔财务人员更加贴合企业需要。如果境外项目大量采取人员属地化管理,主要以当地雇佣财务人员来代替企业派遣,那么现有境外财务人员将不具备竞争性。
境外项目财务人员发展方向与面临的问题
(一)业务财务:业财融合的新模式是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相互配合、数据共享,将财务嵌入到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当中,这将实现由单纯的核算型会计向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的转变。实现业务和财务的融合与统一,能更好的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业务财务是财务共享体系中相当关键的一环。业务财务需要参与业务前端一些与财务相关的工作,更加深入的参与到企业一线生产和经营中去,再利用专业的财务知识提供财务分析、财务预测等,给予业务部门有力的决策支持。但是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传统的管理模式